白鱔別名、白鰻、河鰻、鰻鱺、青鱔、風饅、日本鰻。鰻魚是指屬于鰻鱺目分類下的物種總稱。又稱鱔,是一種外觀類似長條蛇形的魚類,具有魚的基本特征。此外鰻魚與鮭魚類似具有洄游特性。鰻魚屬魚類,似蛇,但無鱗,一般產于咸淡水交界海域。
白鱔養殖
白鱔魚苗種培育就是把白鱔苗養成10克以上白鱔種的生產過程。這一階段需要經過一級池、二級池、三級池等三種不同類型池塘的培育。白鱔種是成白鱔養殖的基礎,白鱔種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成白鱔養殖的好壞。因此,要發展養白鱔生產,首先必須抓好白鱔苗種的培育。
白鱔養殖技術要點
?、虐作X種培育
白鱔種培育是將體重0.1~0.2的白仔養到體重10~20克的小白鱔的過程,第二年大部分白鱔種可以養成食用白鱔上市 (150~200克/尾)。白鱔養成白鱔種一般分三級進行。各級白鱔池放養規格和密度分別為:一級池每平方米放養0.1~0.2克的白鱔苗0.2~0.3千克;二級池每平方米放0.3~2克的白鱔苗 0.3~1千克;三級池每平方米放養2~20克的白鱔種0.5~2千克。
白鱔苗選擇:優質白鱔苗要求頭闊吻鈍,規格整齊;游泳活潑,體無創傷,體色光潔呈玉白色;肌膚豐潤,機體健壯,無病原寄生。規格為每公斤6000尾左右。
白鱔苗放養:放苗時間為3~4月,水溫20℃以上時放養較為適宜。放苗前應先將培育池和白鱔苗進行藥物消毒。培育池的消毒方法與家魚苗種池相同。放養密度按一級池的要求進行。
攝食訓練:攝食訓練是養白鱔成敗的關鍵技術,約需訓練一個月時間。白鱔下塘后第一周,應設法使白鱔由分散攝食轉為集中攝食。一般從傍晚開始,使用絲蚯蚓作誘餌,將養凈的絲蚯蚓散投在食臺上,每日投喂4~5次,日投喂量占白鱔苗總體重的20~40%。同時在食臺上方掛一盞15W的電燈,把白鱔苗引到食臺周圍,集中攝食。也可以日間在食臺上方搭蓬遮陰,造成一個陰暗環境,同樣誘使白鱔苗中攝食。一周后如大部份白鱔苗都被引上食臺攝食,表明集中攝食訓練已獲成功。然后逐漸往后推遲投喂時間,最后完全改在白天進行。從第2周開始,應逐漸減少絲蚯蚓投喂量,增加蚌肉、豬脾或鮮魚等鮮飼料的肉糜,每日投4次,日投喂量占白鱔苗總體重的10~15%。15天以后,逐漸將絲蚯蚓或肉糜與配合飼料混合投喂,并逐步加大配合飼料的比例。1個月后,即可全部改用鰻苗配合飼料,每日投喂兩次,日投喂量占白鱔苗總體重5~8%。配合飼料要加水充分揉和,有條件的還要加入適量油脂。飼料拌好后要馬上投喂,防止α-淀粉裂化,影響粘合性。
分級飼養:白鱔在飼養中由于個體間爭食能力強弱不一,造成個體大小差異很大,因此每隔20~30天就要將不同規格的白鱔分養,分養前應停食一天。因白鱔苗個體尚小,頭幾次分養可用密眼撈海在食臺下捕撈,將先上食臺的健壯苗優先分出;以后隨著個體逐漸長大,可用廣東魚篩或不同網目的無節結網進行分選工作。分選后用痢特靈藥浴,即可按級分養。各級苗種池的放養規格和密度如上所述。白鱔分養后配合飼料日投量為魚體總重量的 3~5%。白鱔苗飼養到11月中、下旬時,大部分個體可長到20克左右,可作為白鱔種放入成白鱔池養殖。
水質調節:培養和管理好白鱔池水質,是養白鱔高產的可靠保證。
白鱔養殖前景
白鱔是淡水養殖的名貴魚類。其肉質細嫩,味道鮮美,營養價值高,有去瘀生新、滋補調養等藥用功效。鰻魚生長迅速,適應能力強,即使在溶氧很少、其他魚類不能生活的水域內也能正常生活,人工養殖技術要求不高,飼料來源也廣。養殖戶大量在土池中進行白鱔養殖,均獲得高產高效。